关灯
收起左侧

考点讲解!华南理工大学448汉语写作与知识百科讲解: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0
回复
2586
查看
[复制链接]

5402

主题

23

回帖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6524
发表于 2021-8-23 1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报考人数的逐年增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2考研鹅想要突围而出,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今天,华工考研院联合华工直系学姐从四方面带大家了解一下华工英语笔译448汉语写作与知识百科。(小编贴心的准备了视频版和文字版哦,考研鹅速速 收藏学习)

①近几年华工448汉语写作与知识百科出题变化趋势
②华工448汉语写作与知识百科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③如何使用参考书目以及备考的小技巧
④课时6中国翻译理论

学姐介绍
小C学姐(21届华南理工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拟录取,本科211,初试总分410,英语翻译基础:140+,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10+,总分排名前五,专四专八均为良好,熟练把握华工mti的复习重点和出题方向,助力学弟学妹们一战成硕~)

视频版讲解



文字版讲解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一.明清之际的翻译
在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最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人。但是, 他们的主要译著和有影响的译著,却不是“圣教”类著作,而是西方科技类著作。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即是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工作。在很多读者的心目中,甚至忘了他们也是耶稣会士。

1.徐光启
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他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
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他认为,翻译工作就是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a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为我所用,以此超越前人。
在《历书总目表》中,不仅提出了翻译西洋历书必须分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而且更以极其明确的语言提出了光彩耀目的翻译思想: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只有“会通” 了才能“超胜” (超越于争胜)。


2.林则徐
鸦片战争时期杰出的爱国者林则徐(1785—1850年),被人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他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无抚。他曾把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韩愈《师说》等译成满文,名扬京师,“钦取翻译第一名”。
在广州禁烟期间,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见魏源《圣武记》)金安清的《林文忠公 传》也说:“公独设间得其新闻报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酋骇为神助。”林氏的这些活动,被称为中国人“讲求外国情况之始”(康有为语)。
另外,他还组织人翻译了一些外国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虽然没有留下有关翻译的论述,但他在抵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中最早提出了 “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 思想,他从事翻译的意旨在于借鉴西方,目的是“制敌”。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译学理论具有极深远的影响。

二.甲午战争前后的翻译
中国近代对翻译理论作岀最大贡献的,主要是维新派人士。维新派人士中,有的人一 开始也是参加过洋务运动的,后来才反对洋务派的错误政策,成为著名维新人士。像马建 忠、严复等人便是这样。

1.马建忠
马建忠(1845—1900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光绪二年(1876),被派往法国留学。精通英、法、拉丁语,亦谙希腊文。
他的名著《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以西方语法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对中国语言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他在甲午(1894年)海战那年冬天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是中国近代译学史上的名篇。
目睹了甲午海战之败后的马建忠,指出了翻译西书的首要目的一一反抗外国的欺辱,并战胜之!该文对中国译学的新贡献,在于他强调译事之难的同时,提出了 “善译”的标准。


2.梁启超
维新派的另一位首要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一代杰出的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尤其是前半生,对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各方面都影响极大。他翻译的东西不多,但在翻译评论和翻译史的研究方面,却作出重大贡献。
他提出救亡图存,必须发展翻译事业,培养翻译人才,制定当译之书,并统一翻译名词术语;提倡翻译政治小说,启发民智;主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去翻译外国著述。


3.严复
严复( 1854—1921年),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这一时期内,他激于爱国热情,通过译书、作政论、办报纸,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攻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全面提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主张,成为当时维新运动的出色思想家和宣传家。而最使他一举成为全国著名人物的,是他在1897年发表的译著《天演论》。随后,他又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欧克斯的《社会通诠》、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共约200万字,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 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 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 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在严复的“信、达、雅”标准中,信是忠实,达是通顺,译文首先要求忠实,其次要求通顺,使读者能看懂。雅,是本于《论语•述而》里的“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言雅也。”所谓“雅言”,就是诸夏的话。孔子教学生都用诸夏的话,别于各地方言。“求其尔雅”中的“尔雅”是近正,正即雅言。“雅”若就本义来说,就是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的语言进行翻译。然而,严复对“雅”字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他把“雅”说成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译文力求典雅,但却使人费解,这就不对了。问题在于鄙薄通俗文字及口语。他在《大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公开宣 称:“用进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仰义就词,毫厘千里。”梁启超曾劝他译书“改从通俗”,他颇不以为然,说他自己的译作“非以鏑学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若徒为近俗之词,以便市井乡僻之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在他看来,文字越古奥能达意,这是一种复古思想。

“信、达、雅”三字理论的提出,继往开来、言简意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佛典之翻译》)
郁达夫甚至说: “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读了玲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
周作人也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谈翻译》)。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包括“雅”,只要加以改造与合理的解释,是仍然可以作为翻译的标准的。事实上,后来不少现代翻译工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4.林纾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与严复并列的大译家。
林纾在近代文化史上最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最多、最集中地介绍了西方文学作品。据说,1897年林纾中年丧偶,郁郁寡欢。友人王寿昌从巴黎回国,与他谈起法国文学,盛赞《茶花女》,他主动提出合译(《见巴黎茶花女遗事引》)。此书一出,“而众哗悦,林亦欣欣”,从此与翻译结了不解之缘。据统计,林纾一生翻译的西洋小说有180余种,共一千数百万字,是其他译者无可企及的。

448汉语写作与知识百科.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819151593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huagongkaoyan@foxmail.com

Copyright   ©2017-2021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论坛_华工考研论坛_华工考研辅导网©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